冈比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方智库丨泛政治化下的英国青年能走出 [复制链接]

1#

东方智库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东方网版权部。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东方网立场。

年接近尾声之际,英国国内政治氛围浓厚,在保守党与工党先后发布竞选宣言和新政策以吸引选民的大背景下,年轻人积极参政,他们一边加入“气候游行”谴责鲍里斯·约翰逊对全球气候问题的漠视,一边通过占领教学楼通道的方式反对利物浦大学“学生支持教职工罢工的行为不合法”的言论。根据调查,自大选民调宣布启动以来,已有万英国人参与其中,而这些人中有三分之一的年龄都在25岁以下。从目前主流的媒体观点看来,英国社会对于年轻人参与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持支持甚至是鼓励的态度,年轻人本身对于参与政治也展示出较高的热情。

然而,愈趋年轻化的英国政治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泛政治化的根本问题。在最近一次“气候游行”中,主力军不仅包括英国的大学生,还有一些中学生。他们以抗议“鲍里斯·约翰逊漠视全球气候问题”为由,走上街头要求英国政府务必须针对“气候问题”进行认真严肃的探讨并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案,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敷衍了事”。有一位17岁的中学生表示自己“没有资格投票这件事让人很苦恼”,但他会尽全力让政府知道参加游行的所有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声音可以被人听到,而另一位与他同龄的游行者也认为两位党魁都“没有出席关于‘气候变化’的电视辩论”这一事实让人非常沮丧。

诚然,气候问题关乎人类存亡。但是,从参与“气候游行”的许多年轻人的发言来看,他们对于气候问题的认识却非常缺乏。首先,仅从两位党魁缺席气候辩论就认为政府并不关心气候变化的判断有些武断,毕竟工党领袖科尔宾前不久才在竞选宣言中承诺要在年以前新种植20亿棵树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个数字比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定下的“在年以前新种植15亿棵树”的目标要多了整整5亿棵。虽然具体的执行仍有难度,但工党在绿色经济方面的努力仍然不是一次在电视辩论上的缺席可以完全抹杀的。其次,许多年轻人对英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批评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毕竟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占到全球的1.2%。对比英国本身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体量,这样的表现已经可圈可点。连《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MartinWolf)也认为问题根本不在英国身上,而在于要拿出一个能让世界其他国家与英国一同解决问题的方案。青年人参与政治应该鼓励,然而,缺乏理性思考与辩证思维,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与系统信息,仅凭一己之好就妄加评论,这就是西方民主的“魅力”吗?

这些情况令人联想到年相当活跃的环保主义者格里塔通贝里(GretaThunberg),这位瑞典学生被称为“气候活动家及环境活动家”。然而,即便荣膺许多头衔和称号,她的许多观点却极为不切实际,例如她要求许多国家立刻放弃使用化石能源,改为使用清洁能源。表面上看来对于促进环保利大于弊,但事实上这一观点却完全忽视大部分贫困国家的现实状况,甚至牺牲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前景,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的主观态度

格里塔通贝里式的西方年轻人“何不食肉糜”的参政方式反映出他们对世界政治与各国政策的认识十分有限,缺乏历史地、辩证地、客观地换位思考的能力。因此,所提倡议就很容易变成浪漫主义的纸上谈兵。将气候变化等环保问题的根源完全归咎于政府的“不作为”等政治原因,以非专业的态度“指导”政治事件,可能压制有效应对问题的声音,以至于阻碍环保问题的真正解决。然而,真正令人担忧的地方还在于,面对愈演愈烈的“泛政治化”,欧洲民众对这一青年政治生活趋势竟然大加鼓励和支持,不得不令人为欧洲社会的未来倍感担忧。

近年来,随着欧洲社会问题日趋严重,青年人表达观点、参政议政的愿望有增无减,纷纷表示自己需要通过行使公民权利来让社会看到自己的态度。问题在于,从现实看来,他们热情多于理智,极为主观浪漫的社会观点恰恰阻碍了真正实现公民权利。很多时候,当代欧洲青年并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把参与政治当作一种需要严肃对待的社会责任,年轻人非常容易在一时兴起之后很快抽身离开,对身后的“一片狼藉”不理不顾,这样的政治参与方式显然不具备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也给英国年轻人“公民意识的觉醒”打上一个问号。在当代英国政治生活中,青年人政治参与行为的“不确定性”直接可能造成大选结果上的“不可预测”,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回家过圣诞而放弃了他们对自己热衷的工党政治立场的支持,进而导致很多为了吸引年轻人而推出的颇具“雄心壮志”的竞选政策毫无用武之地,这不啻是对当代英国政治生活的讽刺。

说到底,政治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失去了古典意义上的神圣性与高贵性。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是英国近代政治生活泛化的必然结果。在所谓“一人一票”的西式民主机制下,公民似乎都可以行使自己参政的权利。然而,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很多切实有效的社会治理措施恰恰淹没在所谓的“全民参政”之中了。另一方面,这种泛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导致社会根本问题久拖不决,又进一步加剧了当代西方政治生活的内在矛盾。(作者:高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征宇,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来源:东方网·东方智库

作者:高健李征宇

编辑:忆昔

精彩推荐

东方智库丨相隔万里,冈比亚起诉缅甸有何玄机?

东方智库丨元气满满?美国经济果真完全复苏了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