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较好的皲裂医院 http://m.39.net/pf/a_8728555.html声明: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随想是原创,第二部是附件,作为资料依据,方便查阅。
第一部分:贸易背后的心理
经济学有一个理性人假设,说明:每一位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所有个体的利己行为导致社会整体有序。但是,慢慢也有很多人将理性人假设等同于脱离人类本能的理性,不能理解贸易行为背后的情感因素——利他(包括无条件利他和有条件利他),通过所有个体的利己动机发展出利他行为实现社会繁荣。
上篇回顾帝国危机十年(年代),印第安人、非洲人开始知道了远距离传递的语言和市场很重要,并积极、认真地参与进来,但是,两个民族还是没有复兴。为什么学习语言和市场容易,应用语言和市场复兴一个民族不容易?通过分析贸易背后的心理,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欧洲人率先认识有条件利他和无条件利他的平衡,这是区分现代人和传统人的标志。
虽然,我写的文章很少人看,但是,还是有少数认真的讨论者,我感谢你们。有朋友不理解有条件利他和无条件利他:不就是互利和交换吗?朋友们不理解的利它行为,有两个情感来源:一个是泛亲族的爱,一个是泛阶级的爱。一部分朋友认为:理性是人类特有的品质,血缘方面的利他是狭隘的,没有发展空间。我想说:交换的本质是需求,与谁交换却受情感调节。情感调节常常偏向一侧,交换在个体层面就没有公平。
举个例子:上月一晚上,我乘高铁、去南京、目的地栖霞山附近,转地铁、找出租车、再找附近的酒店。找了几个,最后确定了一个,司机让我在马路边下车,要穿过一条大路到酒店,而且,我当时也看不到酒店。我让司机绕一下,毕竟也在起步价之内。司机不愿意,耍横。
司机绕一下是履行有条件利他(互惠)义务,他却要求我提供无条件利他的帮助,表现为接受他的无理要求。事后,虽然我很不开心,也还是没有投诉。这是因为,我投诉是为了整个社会做公益,是有条件利他(帮助更多人),我并不认为增加我一个人投诉的利他行为能够得到很快的回报。我不投诉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无条件利他,对自己好一点。司机和我都符合理性人假设。
如果整个社会都像我这样,情况就会越来越不好。所以,一定会有人投诉和建议,这是一种有条件利他+无条件利他的平衡。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通过法治规范人们更多履行有条件利他义务,可是,当法治更严格执行以后,人们就更不会主动管闲事,甚至变得虚伪了,理性人假设就失效了。比如,看到不顺眼的人才拿起“法律的武器”,这不是理性人假设的胜利,而是导致无条件利他范围扩大。
设想一下:如果司机是我的一位熟人,我配合他的“无理要求”,是因为我知道,以后同样可以要求他配合我的“无理要求”,因此,无条件利他是可以得到回报的利他,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