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疾控
传播健康知识
展示疾控风采
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
认真总结我省疾控工作的发展历程和重点成效。
我们推出: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讲好疾控故事”主题专栏,
本期基层好故事,
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基层。
感受基层疾控人的工作点滴,
感悟基层疾控人的奉献精神。
让我们一同来看
关于非洲锥虫的故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交流离不开人民的交往。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人员流动也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多种国内罕见、少见疾病甚至传染病输入风险的显著增加,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在医疗卫生系统中有这样一个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他们不忘初心和使命,筑起健康防御长城,与各种病*、细菌、寄生虫等抗争,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争分夺秒,准确揪出致命“瞌睡虫”
年8月14日上午10:00,在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疟疾参比实验室里,检验人员陈朱云主医院送检的“发热待查”血样进行疟原虫检测。制片、染色,放大倍的显微镜下,陈医师化作一名侦查人员,一丝不苟的搜寻着每一个视野。虽然搜遍厚薄血膜每一个视野,没有发现疟原虫,却惊奇地看到细长鞭毛状虫体,她把常见的血液寄生虫:“利什曼原虫”、“丝虫”等一一排除了,那究竟是什么虫呢?突然她脑中闪现,不久前参加培训时,提及的只存在于非洲和美洲的锥虫,难道是“锥虫”?出于职业的敏感性,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立即汇报科长谢汉国主任技师。谢科长马上召集全体寄生虫病防治专家,结合病例流行病学史尤其出国旅居史、临床症状体征,反复排查、充分讨论各种寄生虫病的可能性,最后聚焦于“非洲锥虫”。
非洲人类锥虫病又称昏睡病,是由采采蝇传播的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中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36个国家,早期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皮疹等,晚期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有严重头痛、反应迟钝、肌肉震颤、昏睡甚至昏迷死亡。一经感染发病,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患者死亡。越早诊断治疗,其预后结果越好。但是非洲锥虫病有两种病原体,其诊断极为复杂,不同的病原体病程和治疗方案不同。兵贵神速,为有效指导临床治疗,谢科长立即通过患者家属联系临床医生,11:00将实验医院,并与医生建立直接联系,共同协商相关诊疗问题。
谢科长将详细情况汇报给中心副主任张山鹰主任医师。在张主任的指导部署下,一种新的输入性寄生虫病防控方案启动了。12:00谢科长先电话汇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所,然后组织人员于15:30医院开展了详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且派出实验室检测人员乘坐当天航班,于20:00将血样送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第二天就与国家所检验人员一起通过卡片凝集实验,初步排除布氏锥虫冈比亚亚种,基因扩增两种亚型特异基因,当天就将获得产物送至基因公司测序,16日下午16:30,经基因测序最终确定为布氏罗得西亚非洲锥虫。
患者因“发热待查”,在7医院而无法确诊。疾控卫士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仅仅用60分钟,就准确揪出致命病原体,54小时明确病原型别,为患者带来了一线生机。
生死时速,多方协调极力调配救命药物
明确诊断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患者最需要的是及时和精准的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那治疗药物在哪?这种病只见于非洲地区,国内没有常备药物,药物需世界卫生组织调配。
8月14日13:30,疾控人放弃午休,连续作战,由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牵头,与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世卫组织北京办事处、福建医院感染科共同召开电话会议,经反复沟通,世卫组织在会议上确认了该病例,并准许拨发药物。根据患者的锥虫虫种和病程,首选药物为苏拉明,但是药物的入关手续极其复杂,最快也要14个工作日,远水解不了近渴。怎么办?怎么办?寄生虫病防治专家建议可以先使用喷他脒缓解病情。
8月14日下午,药!找药!谢科长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