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清洁能源储备总量高,目前开发率偏低。随着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电力需求将越来越旺盛。尼罗河等大江大河水能开发还在早期阶段,同时,也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
在非洲,电力短缺一直是老大难问题。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年,有5.91亿人用不上电,占到非洲总人口的57%。缺电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
但如今,这一局面正在因为中国而发生改变。据商务部消息,自年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已建成和在建的项目,将帮助非洲新增近2万兆瓦的发电能力和3万多公里的输变电线路。
作为中国在非电力项目的缩影,年竣工发电的几内亚凯乐塔水电站,装机容量兆瓦,将几内亚国家电力总装机提高了一倍,让数百万居民第一次用上稳定的电。为了纪念这历史性的一刻,几内亚央行把凯乐塔水电站印上了年新发行的最大面值纸币。
“我们不仅建了电站,还改造了配网,给当地带来了一片光明,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三峡集团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委书记、执行董事李丽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说,“以前,当地人晚上都坐在街上聊天,不看电视,也不用冰箱;现在,家用电器产品变得热销。”
谈及非洲电力市场的前景,李丽指出,一方面,非洲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也有巨大的电力缺口,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电力消纳有限,而且基础设施条件欠佳,输配电设施老化等问题,都给投资带来了挑战。
面对这样的挑战,李丽表示,中水电在非洲已启动跨区域、跨流域合作,积极推进骨干电网互联互通建设。“我们不但要参与电源点建设,还要帮助非洲解决输电难的问题,给他们提供一揽子电力解决方案。”据了解,以三峡集团牵头的中方联合体正在研究开发刚果(金)水电项目,项目建成后将通过电网互联互通,把清洁能源输送到周边的国家。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水电行业最早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国有企业,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的水利电力部援外机构。在过去50多年中,中水电在30多个非洲国家承建了多个项目,涵盖大坝水电工程、供排水工程、港口疏浚工程、防洪减灾工程、交通运输建设工程等领域。
为中非友谊贡献力量
《21世纪》:请简要介绍一下三峡中水电公司在非洲的发展历程。
李丽:自20世纪60年代起,三峡中水电公司代表国家开始在非洲组织实施水利水电及基础设施对外经援项目,第一个项目是援建几内亚金康水电站,年启动筹建,年竣工投产。至今,我们援助建成的喀麦隆拉格都水电站(-)、几内亚金康水电站和丁基索水电站(-)、布隆迪穆杰雷水电站(-)、赤道几内亚毕科莫水电站(-)等电站仍保持正常运转和较好出力,突尼斯麦-崩水渠(-)、索马里费诺力水利工程(-)等数十项水利项目仍然献力于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早期,公司以援建主体身份主要活跃在突尼斯、布隆迪、几内亚、刚果(布)、坦桑尼亚等国家。转为市场主体后,公司国际工程承包业务范围和份额逐步扩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阿尔及利亚和中非等市场,20世纪90年代前期进入苏丹、加纳、摩洛哥等国家。
近年来,公司在非洲市场成功建设了苏丹麦洛维大坝、苏丹罗塞雷斯大坝加高工程、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几内亚凯乐塔水电站、毛里求斯巴加泰勒大坝、阿尔及利亚德拉迪斯水坝和玛乌阿纳水坝、摩洛哥拜-本高速公路、埃塞俄比亚瓦佳-马吉公路、加纳农村电气化工程等一系列水电和基础设施项目。
《21世纪》:在新形势下,集团对非洲市场有哪些新规划?正在重点推进哪些项目?
李丽:目前,我们在非洲市场仍然以EPC承包业务为主,营业收入年均超过35亿元,占比超过国际承包工程营业收入的一半。按照集团部署,我们将向“以EPC大型项目为主、稳步推动优质投资项目”转型。在这过程中,我们将积极探索落地“投贷结合、建营一体”的创新模式,整合上下游企业编队出海,带动中国制造融入国际市场,探索推动第三方市场合作和骨干电网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以PPP模式投资并以EPC模式承建的几内亚苏阿皮蒂水电站被誉为“西非三峡”,预计年9月首台机组投产;EPC项目乌干达伊辛巴水电站誉为“白尼罗河上的明珠”,计划年10月发电;施工总承包项目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工程誉为“苏丹的三峡工程”,已投运发挥社会经济效益。正在开发的安哥拉曾佐水电项目,属与德国福伊特共同推动的“第三方市场”开发项目。另外,非洲在建重点项目还有肯尼亚输交电工程项目、几内亚林桑—弗密输变电项目、塞内加尔AMT高速公路项目等,正在开发的还有肯尼亚穆笛风电投资项目等。
从流域规划到投资建设的无缝衔接
《21世纪》:如何评估非洲开发清洁能源的潜力?主要有哪些挑战?哪些国家和流域是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