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比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场09级校友总台驻塞内加尔记者韩蓄十 [复制链接]

1#
青海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驻非十年,行而不辍。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毕业后他选择远赴非洲大陆工作,担任驻外记者期间不惧危险,在埃博拉病*、新冠疫情、几内亚*变等诸多事件中担当“逆行者”角色,走在新闻的最前线记录真实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中国人民讲述非洲故事、向非洲人民展现中国风貌,努力做好“沟通者”的角色。

韩蓄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

级国际新闻学硕士

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部、

中央电视台非洲分台工作

年至今担任总台驻塞内加尔记者

心怀热爱

将故事书写在非洲大地

毕业后,韩蓄进入中央电视台的国际新闻部工作,加入了负责沟通选题、统计工作的海协组,在与全球各地记者站进行前后期沟通工作的过程中,他积累了非洲各个记者站点的相关知识,极大地丰富了自己对非洲的了解,这也为他后来的驻非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入台半年后,韩蓄接到了通知他参加驻外培训的电话,随后他奔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启了自己驻外记者的职业生涯。

年8月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报道当地安全局势

非洲给公众的印象向来有贫穷、战乱与落后等关键词,刚刚踏上这片土地时韩蓄也曾惶惶不安。谈及为何毅然选择扎根非洲时,韩蓄打趣自己只不过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敢拼,无所畏惧。对于非洲大陆的最深印象,韩蓄说可以总结为“神奇”二字,确实很多人在来到非洲前会有万般犹豫,但真正踏足这片土地后,是会产生留恋和不舍的。

也因为这样“神奇”的特质,他选择一直扎根非洲——“当你看到云像棉花糖一样,仿佛伸手就能摘下;当在车里看到大象一家三口从你面前经过;当早上从马赛马拉的帐篷里出来,能看到可爱的小猴子时,你会感到非洲所体现的人与自然最原始的亲近关系,是大都市不具备的。”自然风光之外,当地人的纯朴也深深触动了韩蓄,“或许在物质上相对比较贫乏,但你在这里能看到最纯洁的笑容。”

年5月31日在肯尼亚蒙内铁路通车一周年之际

在列车上拍摄采访

驻非的工作也有凶险在其中,驻外十年,韩蓄报道过埃博拉和新冠两次重大疫情,疫情下的新闻工作不仅在交通出行、采访方式、报道内容等方面被迫承受不确定性,而且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重重风险。

埃博拉病*在非洲爆发时期,韩蓄到过一间曾有十余人因感染埃博拉病*而丧命的房屋做出镜报道,尽管当时场所已经做过消*处理,却还是让人心有余悸;在报道中国维和部队清理污水的新闻时,他更是经历了拍摄时污水溅入眼睛的凶险时刻,当下韩蓄的脑海中闪过许多回忆,也想过万一自己感染病*要怎么办——“二十多岁的年纪,我在非洲思考生与死,确实是同龄人比较难拥有的一段经历。”

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报道

年12月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报道埃博拉疫情

年9月几内亚*事*变期间,韩蓄不惧疫情与*事*变的双重风险,义无反顾地继续扮演着自己“逆行者”的角色,提及此事,他表示“逆行”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是常态,越是民众从相对有风险的地区大规模撤离时,新闻工作者其实反而越要思考如何在第一时间进入最危险的前线。

几内亚*变直播连线报道

几内亚*变期间,通航刚恢复,韩蓄与当地摄像便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当总台的台标出现时,当地各界人士感到既震惊又惊喜,当晚更是有国际知名媒体来向他了解情况,那一刻,韩蓄情不自禁地想到上学时刘笑盈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以前都是仰视西方,现在是平视西方。”

肯尼亚恐怖袭击报道

对非洲土地和人民的热爱、身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让他扎根非洲,见证与参与一个个新闻事件,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向世界传播着中国声音。

年冈比亚与中国复交后

在冈比亚首都班珠尔报道

承担责任

新视角解读国际传播

韩蓄很喜欢普利策的比喻:“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而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艘大船,随着时代进步,这艘船亦能驶入更深的海域,开拓更宽广的事业,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风浪,意味着会遭遇个别霸权主义国家的压制与恶意。

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下,国际新闻记者的沟通职能越来越重要,当不良媒体的错误报道出现时,国际新闻记者需要及时地沟通和破冰,成为连接各国的桥梁,对于这一点,韩蓄也感触颇深。

年1月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采访王毅外长

武汉疫情期间,有媒体发布谣言说塞内加尔的留学生被困中国、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韩蓄便主动联系了三家孔子学院,通过远程视频的形式让孔子学院当地师生与在武汉的留学生直接连线,通过留学生的视角讲述他们在中国生活的真实状况和武汉当地的防疫保障,证明留学生们是重视学业、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后自愿留下来的,努力通过报道传递真相,消除误解。

年9月在科纳克里就几内亚*变采访中国大使

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韩蓄也在积极借助科技产品丰富和优化新闻传播,他以Vlog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突破传统媒体在时长、设备、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限制,更加生动而具体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在年他通过Vlog形式报道了“春苗行动”现场,作为中国公民也亲身体验了疫苗的接种,以第一视角呈现祖国充分考虑海外国人的生命健康、将疫苗运送到塞内加尔的大国风范和磅礴力量,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展示中国实力与人民的生活。

利比亚战后报道

在韩蓄看来,新媒体对记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最重要的是在不断掌握和更新采编手段的同时兼顾内容质量和新闻报道故事性的构思。

“传播是个筐,什么都能装”,韩蓄回忆在中传求学时老师说过的话,感慨国际传播是一个大的综合性的概念,其实作为驻外记者,自己本身也是传播中国形象的一部分,而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仅要依靠媒体,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去做的事。

感恩母校

恳切寄语师弟师妹

提及在母校的学习生活,韩蓄肯定地表示其影响是“决定性”的。中传在新闻业界的良好口碑,以及在校期间丰富的实习经历,使韩蓄在毕业面对国家级媒体的笔试、面试时,拥有很大的优势。除此之外,在中传学习时所培养的能力与视野更是弥足珍贵。

索马里大选报道

韩蓄曾是“国新班”的一员,学校会提供丰富的国情教育讲座资源,同时还有许多业内人士的实践经验分享,这都为他日后从事一线新闻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与工作经验,韩蓄对还在学校就读的、致力于从事国际传播领域工作的师弟师妹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不管未来的媒体形式如何变化,扎实的语言功底、良好的采编能力、敏锐的画面捕捉,这些新闻行业所需要的基本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要有独特的“+”的能力,国际传播是一个很大的领域,要在经济、*治、体育等具体的领域培养自身的独特性;要在学习、实习等过程中努力寻找,成为自己领域的“小专家”;也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负热爱的耐力与为一件事精益求精的品质,是在任何领域都通用的。例如喜欢足球的同学从事体育新闻报道就具有天然优势,并且足球所培养的爆发力、平衡感与耐力,同样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所需要的,其他兴趣爱好亦是如此。

驻外十年,纵然辛苦,韩蓄依然选择坚守,怀揣热爱,以媒体人的责任意识与专业素养坚持奋战在新闻一线,努力向世界发出中国之声、向中国传递世界之音。

往期推荐

在场丨65级校友、“资深翻译家”喻慧娟:50载中巴文化传播交流的见证者

-10-14

在场丨09级校友、前驻非洲记者吕强:在报道中实现最美的抵达

-10-28

在场丨17级校友、影视翻译关恺拓:与时间赛跑,潜心雕琢精品佳作

-11-05

在场丨08级校友、视频记者檀易晓:脚踏实地,迎接挑战,做好记者的国际传播工作

-11-12

在场

06级校友、驻外记者刘骁骞:驻外十年坚守新闻现场

-11-20

在场

16级校友、国际中文教师白镓铭:远赴重洋,希冀为中外文化交流再开一扇窗

-11-25

在场|01级校友、驻伊拉克记者付新日:做一名见证者和亲历者,记录真实的伊拉克故事

-12-02

在场丨03级校友、前央视驻美首席记者*:让世界听见中国、听懂中国

-12-14

在场|01级校友、中塞教育交流协会创始人田真:善用沟通,巧借人脉,为中塞教育交流铺路搭桥

-12-23

在场

08级校友、新华社华盛顿分社记者刘品然:深入挖掘,沉淀阅历,做“负责任”的新闻人

-01-04

在场

03级校友、CGTN出镜记者唐博:守住热爱与信念,他说,记者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工作之一

-01-06

在场丨01级校友、驻缅甸记者高佳义:一线直击缅甸新闻现场,记录万象他有话说

-01-11

在场|05级校友、新华社记者韩冲:真实报道传递别样中东印象,敬业精神书写独特驻外故事

-01-20

记者

贾亦佳刘奕彤

剪辑

郭苗苗

编辑

蔡心若李新婧

责编

杨潜朱梓函

编审

储钰琦韦健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