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个区域,只有当年度入选世界遗产的数量趋于稳定时,对其分布特征的研究才具有比较长期的意义。为此,需将非洲各国历年入选的世界遗产加以统计。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曾经将全球分为非洲、阿拉伯国家、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和北美洲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5个部分,分别对其世界遗产数量进行过统计①,但由于“阿拉伯国家”的一部分属于非洲,以这种口径统计的非洲世界遗产不够全面。鉴于此,本文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将属于非洲国家的世界遗产析出,并按各项遗产的入选年份加以整理,得到自年以来非洲入选世界遗产数量的变化(图1)。图1显示,非洲入选世界遗产的数量除-年为一短期增长高峰期外,其他年度每年新增不超过5项。-年的28年间年均入选不足3项,、、和年甚至为0。非洲国家数量较多(有59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申报世界遗产的平均实力有限,因此非洲世界遗产的增量未来将处于低值稳定状态。
二、非洲世界遗产分布特征按类型、所在国家和地区对析出的非洲世界遗产整理②得到,截止年,非洲共有世界遗产项;其中文化遗产83项,自然遗产38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5项,遍及39个国家(表1)。为便于分析非洲世界遗产的分布特征,根据《世界遗产名录》中单项遗产的标定位置,将非洲全部世界遗产在非洲底图上集中标示(图2)。1总体分布特征总体来看,非洲世界遗产在大陆沿海和海岛地区、中等河流流域与非洲东部的分布相对集中。(1)在沿海地带呈间断性集中分布,海岛地区密度较高非洲世界遗产平均密度为4.15项/km2(根据陆地面积计算③,以下提到密度时省略单位)。塞内加尔—冈比亚的大西洋沿岸地区空间密度最高,达38.10;贝宁、多哥、加纳、科特迪瓦4国成片区域次之,为8.93。突尼斯、摩洛哥、埃及和南非4国分别形成孤立密集区,密度依次为50、19.61、7和6.56。海岛4国塞舌尔、毛里求斯、佛得角和马达加斯加地区平均密度为13.33。沿海地带世界遗产中,以作为殖民据点和贸易站的岛屿和要塞、城堡、竞技场、契约移民实验地、基督教遗址、伊斯兰教圣地、欧洲殖民者留下的旧城历史中心、阿拉伯人聚居区,以及古希腊、古罗马和伊斯兰文化相叠加的古城最多,说明来自西南亚、欧洲和南亚的势力对非洲世界文化遗产起源的影响巨大。除地理环境变迁中形成的鲸鱼谷、陨石坑以及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岩石礁、雨林及湿地类自然遗产外,宫殿、墓地、岩画,古人类文化、考古和古国遗址,以及适应半游牧生活和干燥环境的传统居住空间都是沿海地区古老文明的缩影。
(2)中等河流流经国家连片成高密度区沿河流流域相对集中是世界各地遗产分布的共同特征(袁少雄等,)。计算非洲主要河流连续经过国家的遗产数和陆地面积发现,其中中等河流流域遗产密度高(表2),而尼罗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和刚果河四大河流连片区密度均低于全洲平均值。这些中等河流均为外流河,其入海口也往往是沿海遗产分布稠密的地区,其入海口分布地点的空间差异则是非洲世界遗产在沿海地带不连续分布的重要原因。四大河流域由于沿途国家众多,那些地处内陆、面积大而遗产少的国家,导致整个流域的遗产密度被拉低。(3)在东非大裂谷及东非和埃塞俄比亚高原分布密集位于东非大裂谷沿线的马拉维、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5国,除坦桑尼亚地处沿海,拥有贸易港口遗址和城镇类文化遗产外,更重要的是这里拥有非洲数量最多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遗产。同时,这里作为非洲古人类和文明发祥地之一,考古遗址、古城镇,以及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当地信仰有关的文化遗产众多。该区遗产平均密度为9.03,远高于全洲均值。2文化和自然遗产分布的空间差异非洲世界遗产中的绝大多数为单一属性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密集区多为人类文明发祥地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先进的地区。与全洲世界文化遗产的平均密度(2.74)相比,埃及、利比亚、突尼斯3国连片成一高密度区(6.14),西非西南部贝宁、多哥、加纳和科特迪瓦4国连片区也较密集(5.95),尤以塞内加尔—冈比亚地区密度为高(28.57);摩洛哥(19.61)则为大陆沿海孤立性的高密度点,海岛国家佛得角和毛里求斯因国土面积狭小,文化遗产平均密度高达。中等河流中,仅沃尔特河流域布基纳法索、贝宁、加纳、多哥和科特迪瓦5国连片为高密度区(5.94)。东非大裂谷及以东地区的马拉维、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5国连片区也是文化遗产集中地,密度为5.35。由于数量上远少于文化遗产,非洲自然遗产(全洲平均密度为1.25)密集区的分布与文化遗产呈现特点不尽一致。尽管也在沿海地带呈断续集中,但大部分自然遗产集中区的范围远小于文化遗产集中区。突尼斯(6.25)、科特迪瓦(7.76)、南非(2.46)、塞内加尔(10)、几内亚(1.92),以及岛国塞舌尔和马达加斯加地区(6.95)都属于较孤立的密集区。大裂谷及东非高原的马拉维、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4国仍为自然遗产连片集中区(2.12),但范围较文化遗产高密度区缩小。由沙漠、草原、疏林、雨林、湿地等景观构成的喀麦隆与内地国家中非和民主刚果相连,为一特殊的纯自然遗产密集区,3国平均密度为2.23,其中完全在内地的中非和民主刚果连片区为2.14。尼日尔则是由单一内陆国家构成的孤立高自然密度区(1.57)。极端的自然环境与封闭导致的人口稀少、社会经济滞后,使这里原始的自然面貌得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