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想要长治久安,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拜堂口认个大哥,给人家老老实实当小弟;另一条就是自己当老大。
对于小国来说走后面那条路不现实,因为只要小国说自己想当老大,如果是冈比亚那种八十线国家也就算了,但凡是稍微有点实力的都已经被美国爸爸或者是俄罗斯爸爸请去喝茶了。
但如果是强国,那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发展军事力量,自己当老大的。正所谓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鼾睡。没有一个老大放心自己手下有一个实力和他差不多的小弟。你想给别人当小弟,人家还不敢要呢。
想要增强军事实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国家的科研水准。毕竟当武器拉开代差的时候,无论士兵多么英勇善战都没有用,大老远一发导弹下去,多好的兵都得报销。而言发导弹需要的,就是人才。只要有了足够的人才,国家的军工科研能力必然能提升。所以从二战结束,到冷战之中,人才的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之一。
上个世纪的苏联作为一个能和美国相抗衡的大国,底蕴自不必说,科研人才那也是一抓一大把。他们设计出的空中砖头,不是,是空中截击机米格-25曾经是美国一代空军飞行员的噩梦。而苏联人研发的各种战略导弹和核武器,更是直接让美国官员半夜都睡不着觉。
于是他们便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那就是派遣特工潜伏进苏联,用金钱和美色诱惑苏联科学家。最直接的一个计划则是大名鼎鼎的回形针计划。这项计划是在苏联经济最不景气的时候发动的,美国人直接开出了苏联政府给科学家们开的工资五倍的薪水。结果就是这样一个计划成功让美国人从苏联撬走了整整名各类科学家。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损失,是直接撬走了苏联RP35C洲际导弹的设计总师安德列·库里诺夫。这让苏联人不得不忍痛销毁了整整枚洲际导弹。
当时俄罗斯人才刚刚研发出这款导弹看,正当成宝贝在手心里捧着呢?突然一下就出了这么一个叛逃。这下好了,RP35C的所有技术指标和核心技术都被公开在美国人的眼皮子地下,捎带脚还有一大堆其他飞弹的机密资料也被带去了美国,别说RP35C在美国哪里已经没有任何先进性了,就连其他导弹在美国人眼里还有多少秘密可言都是一个未知数。
最终不得已,苏联人只能把刚造出来一次都还没用过的十成新的RP35C全部做销毁处理。而安德烈·库里诺夫领导的导弹研发团队也受到了这个事件的牵连,全部都被苏联给开除了,晚年过得非常凄惨。
那么造了那么大的孽的安德烈·库里诺夫最终的下场如何呢?可以说他的结局非常符合他叛徒的身份。在他拿着美国的高薪逍遥法外后的第八个月,正在愉快的逛商场的安德烈最终早到苏联特工的暗杀,横死街头。
从这个事件中,除了可以看出叛徒没有好下场外,也能看出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重要性,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在,更是如此。
21世纪什么最为稀缺?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在说一次演讲中说过:“中国增长的潜力只是潜力,那么怎么能够把这个潜力变成现实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未来的一些做法。科技要发展,但是人一定要跟上。”因此,小孩子的教育培养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以前,我们评价教育成功的标准单一:比如知识渊博、分数高等。现在完全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培养需要创造力。在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还得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开拓思路。除了我们日常的学校教育外,我们还得有很好的继续教育机制,让更多的孩子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可以随时学习,学习新技能,适应巩固学校学到的知识。
在中国教育界有一位传统的教育家叫刘薰宇,他曾在暨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而且还当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而刘薰宇与普通教育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很懂得孩子们的心理,也很会讲故事,比如他讲的这个故事。
这本来是中国的一个非常古老的题目,他还有一个很别致的名称:韩信点兵。有这样一首诗讲出了它的算法: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你们懂的这首诗的意思吗?”马老先生问。
“不懂!不懂!”许多人回答道。
于是马老先生解释:
“这也和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谜一样,三人同行七十稀,是说3除以所得的余数用70去乘它。五树梅花廿一枝,是说5除所得的余数,用21去乘。七子团圆月正半,是说7除所得余数用15去乘。除百零五便得知,是说把上面所得的三个数相加,加得的和若大于,便把的倍数减去。因此得出来的,就是最小的一个数。
在这里,你能看到数学中的“八仙过海”和“韩信点兵”,刘薰宇老先生用浅显的语言深挖数学的内在趣味,就算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小朋友也是能够看懂的。
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把函数讲得十分生动有趣,这样的例子在他的书中比比皆是。他一生论著颇丰,深受人们喜爱,很多人正是读了他的书才喜欢上了数学,其中就有我国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他在一次讲学中说道,在很小的时候,偶然接触到了一位叫刘薰宇写的书,看了后爱不释手,书非常有趣,通俗易懂,看了他写的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我才知道什么是奇偶排列。
刘薰宇一生中的众多著作主要集中在《马先生谈算学》《数学趣味》《数学的园地》三本书中,这三本书都非常有趣,非常适合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来作为课外读物来读。很多学生读了后都会爱不释手,甚至像读小说一样读得津津有味,把数学书语文化,在学语文中读懂数学,这就是这套书带给孩子们的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