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参照物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高低之分。
谈到俄罗斯,就离不开美国。因为它们是一个“级别”的国家。如果将非洲的冈比亚和俄罗斯相比,那将失去“比较”的意义。尽管冈比亚曾誓言“可以在三天内打败苏联”,但估计没有任何人会相信,只是徒增笑料罢了!就像拳击比赛一样,如果泰森和邹市明打比赛,在同样的规则下显然是不公平的。而在泰森那个时代,无疑,霍利菲尔德和泰森是一个级别的。可以算作是“对手”。
霍利菲尔德曾战胜过泰森。泰森是“被判”失败的,原因是泰森咬了霍利菲尔德的耳朵。对于泰森和霍利菲尔德两人之间谁的“绝对实力更强”,大家都心知肚明。既然如此,泰森为什么要“咬”呢?因为,霍利菲尔德的“死缠烂打”令泰森是“烦不胜烦”,情急之下也就“下口”了!因此,泰森被骂“霸道”和“没品”;而霍利菲尔德却是一副“无辜”相。其实,谁更没有“品”,大家同样心知肚明。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是,这样的“俗话”又常常会被自己“否定”。比如,在比较俄罗斯和美国谁的朋友更多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会在很多人的“口中”失灵。当有人问:“如果说俄罗斯比美国‘正义’,那为什么俄罗斯的‘朋友’没有美国多呢?”那一定就会有人解释说:“那是因为那些国家害怕美国才和美国交朋友”。如果说是因为这些国家害怕美国,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敢”骂美国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比如,古巴可以骂美国,委内瑞拉可以骂美国,伊朗可以骂美国,巴沙尔政府可以骂美国。这些国家都是美国的“敌人”,骂美国自然也就罢了!可是,美国的朋友也“敢”骂美国,比如,马克龙可以“怼”美国,默克尔可以“怼”美国,特鲁多也“怼”过美国。说明什么?说明它们并不完全是因为“害怕美国”才和美国交朋友的。
“口是心非”这个词在国际上还是有市场的。比如,就在前不久,波兰总统杜达公开说:“俄罗斯不是波兰的敌人”,可是,波兰却又宁愿“自掏腰包”恳求美国去波兰驻军,那么,波兰邀请美国驻军是为了“防谁”呢?另外,如果说俄罗斯“乐善好施”而又“慈眉善目”的话,那为什么格鲁吉亚,乌克兰宁愿国土“被分裂”也要不回头呢?为什么曾和俄罗斯有过“交集”的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都那么“决绝”呢?“脚”比“嘴”更靠谱。
如果说美国的“真正”朋友并不多的话,俄罗斯的表面朋友也不是很多。从目前情形来看,俄罗斯的情感上朋友当数塞尔维亚;利益上的朋友印度算一个。不过,印度也不能完全算。因为印度和美国,英国,法国的关系也不错。这只能说明印度很会“来事”;白俄罗斯也不能算是俄罗斯的朋友,因为俄-白一体化即将实现。原因是白俄罗斯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如果总是将白俄罗斯当朋友的话,很不方便。因为,朋友是要靠“哄”的。假如“一体化”了,显然就无需浪费资源了!就像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港那样,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后,俄罗斯使用起来不仅“更方便”了,而且还“节省”了一笔大大的“租金”。另外,中亚五国也是俄罗斯的朋友,尽管它们可能也时不时的会有别的想法。但作为俄罗斯的“后花园”国家,它们目前还必须认俄罗斯这位“老大哥”。
俄罗斯也有战略博弈需要之朋友。比如委内瑞拉,那是俄罗斯栽在美国后花园的一束“玫瑰”,所以俄罗斯要不断的“浇水”和“施肥”。古巴也是。比如叙利亚,既有俄罗斯在中东地区唯一的军事基地和港口,又能够抑制美国的“嚣张气焰”。所以,宁愿造成民生福利下降,俄罗斯也要断然出兵挽救当时岌岌可危的巴沙尔·阿萨德政权。比如伊朗。尽管俄罗斯也不能接受伊朗拥有核武器,但也必须力挺伊朗和美国“斗到底”。这就是战略博弈的需要。自然也与一个国家的“处事哲学”有关。
从目前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来说,国家间的关系“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个“论断”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所以,在国家间的关系中,“立场论”依然被一些国家奉行。所以,总有些国家会以“立场”来划分“朋友或敌人”。这样的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短期利益”,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二是有损于长远利益。因此,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体现下,既要重视“立场”,更应该坚守“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最基本的“善恶和是非”。就像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相处。与邪恶为伍或者是面对恶行而选择沉默,自己可能会获利或止损,但终究会良心不安。国家间关系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