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任,有位外市的重症患者情况不太好,急待您进行会诊。”
“好的,我马上买火车票。”1月27日晚上6点多,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玮教授接到了这通紧急求援的电话,这是从辽宁省卫健委打来的。
“我跟你一起去。”一旁的中国医院原党委书记康健教授了解情况后果决地对她说。
“这么晚了,您别去了,患者有什么情况我随时向您汇报。”
“不,我一定得去。”
知道这位恩师的脾气与坚持,她没再劝阻。简单收拾后,两人立即出发赶去了几十公里外的辽宁省铁岭市。
康健教授与王玮教授在铁岭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会诊
我得这个病大家都害怕你们却来救我
到病床边查看患者状态时,王玮发现,患者在得知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后,情绪有些焦虑。这是位5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刚从武汉回来。“这个病并不是治不了,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救治经验,您别担心。”她宽慰患者说。
“我得的这个病大家都害怕,但你们却特地从沈阳赶过来给我看病,我感谢你们,真心地谢谢你们!”患者说出的这句话让王玮心中五味杂陈。她深深地觉得,除了对疾病病情的研究,患者本身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同样需要受到重视。她也发现,越焦虑的患者病情恢复得比较慢。“医生不仅要会看病,还要会救人救心。”她对记者说。
王玮教授(右二)在和患者沟通
在给这位患者会诊之前,王玮就已经开始不分昼夜地为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奋战在辽宁省抗疫一线。1月20日,被任命为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后,她便迅速制作了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方案(试行版)对省内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此外,她还同时担任着辽宁省疫情研判小组的常务副组长。
1月21日,大连出现了辽宁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接到消息,她立即启程奔向公里之外的大连进行会诊。据悉,自疫情发生以后,为给各地新冠肺炎患者“把脉问诊”,她已经跑遍了沈阳、大连、铁岭、阜新等省内城市,患者在哪里,她的身影就在哪里。
能者多劳,除了负责辽宁省所有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断确认、评估、会诊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她还承担着辽宁援助武汉团队遇到的疑难、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远程会诊,以及辽宁医院团队接管患者的病情分析和出院评估的工作。此外,由于辽宁主要负责援助冈比亚、肯尼亚,王玮还担负了与冈比亚、肯尼亚两国队员和侨胞的对接培训和会诊工作。
康健教授、王玮教授在为确诊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会诊
辽宁省一直都有援助冈比亚、肯尼亚医疗队的历史。应驻肯尼亚大使邀请,4月13日,她还在央视新闻做了一场“为华侨解‘疫’释疑”的直播,反响热烈,全球阅读量达50余万人次,后来还收到了驻肯尼亚使馆的感谢信。
先于国家诊疗方案制定更为严格的筛查标准
解“疫”释疑受到如此强烈的反响与她过硬的医学专业能力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资深医学专家,王玮对新冠肺炎有着非常专业和准确的判断。
作为呼吸道传染病,一部分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非常不典型,它可以表现为无发热,也可以表现为腹泻等症状,病毒非常“狡猾”。最初国家卫健委颁布的第一版诊疗指南中提出,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之一是发热。王玮教授通过与武汉同行的沟通,认为有些患者并无发热而单纯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在与省卫健委领导沟通后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所以,辽宁省内的早期筛查条件是:将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作为临床表现之一。这样就可在早期将新冠肺炎尽可能识别出来,防止进一步传播。后续国家第五版诊疗指南也对此进行了同样调整。如今看来,这条经验可能也使当时辽宁省的新冠防控做到了关口前移,为后来的成功救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王玮教授在新冠确诊病房调试呼吸机
另外,王玮团队也发现,新冠肺炎患者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很多患者刚开始病情进展非常平缓,却在突然间出现急性加重的情况。“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一个特点,在发病早期,很多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值会明显降低。如果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持续下降,白介素6持续增高,即使患者高热、呼吸困难的症状不明显,也意味着他的病情可能会进展得很快,需要及时阻止其向重症及危重症方向发展。”得益于这些发现,她们会及早为患者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在早期降低患者重症转化率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同事眼中的铁人学生眼中的超人
回想起那些天不分日夜的奋战经历,王玮说,在同事眼中,当时的她就像个铁人。“从1月底到2月底,我一直都处在一种应激的状态中。因为我本人平时就属于精神头比较足的人,那段时间更是感觉不到饿,也感觉不到困。”为了及时回复诊断相关信息,王玮的手机随时拿在手里,只要信息一响立刻就看。
“那时病房中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变化主要通过手机随时进行报告,即使是在半夜,一旦出现任何变化,立刻就得进行评判。”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应该怎样调整用药,各种信息需要迅速组合、分辨、下结论。有时候实在困急了,王玮就会在桌上趴上十分钟,一听到手机响,立刻就能醒来,身体似乎已经有了记忆,会在大脑反应前先发出动作。
当记者问到,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你如此全力以赴?她没有半丝迟疑地回答说:“我觉得我是一个呼吸人,治疗呼吸道传染病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另外我还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任,这种时候我必须最先站出来。”王玮有着利落的短发,说起话来沉稳有力,总是面带笑意,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让人非常信服的魄力。在她的学生眼中,总能掌控大局的王玮更像是一个超人般的存在。
王玮的学生、同科室一位年轻的女医生被派往了武汉。医院中救治患者时,因为上面有主任医生,周围有同事,大家会一起来帮她把关救治患者,做治疗相关决策时有很多“参谋”。等到这位医生援鄂时,却发现要全权负责患者的救治工作,而且她被分配在了重症病区,50个重症患者,超大负荷量的工作,这位女医生曾连续加班3天才基本捋清了这些患者的情况。
突如其来的压力,那么多双期盼救命的眼睛,让她总是感到紧张无措,心里没底。这时候,老师便成了她打电话次数最多的人,“她反复打电话与我沟通患者情况,她的疑惑,她的经验。其实她本身已经具备应对这个难题的能力,但因为没有形成自己带队的习惯,才会这么紧张。”
无数次倾心交流,反复讨论。王玮明显感觉到了这位女医生在疫情中的快速成长。“我感觉到她已经能够独立地进行查房、会诊等工作,她后来问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到点子上。”王玮欣慰地说。治愈患者出院时还给这位女医生编了段手指舞的视频,辽宁电台还将女医生写给王玮的信,配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题目进行朗读……每当翻出这些,王玮都会一次次地被感动。当初的小透明真正地成长为一棵大树了。
这位年轻女医生的成长经历或许也是此次疫情中很多年轻医生的一个缩影,王玮由衷地为这些年轻医生的迅速成长感到高兴。
呼吸人的担当榜样的力量
王玮带领的团队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在援鄂或在省内的各大救治中心援助,医院的发热门诊及负责全院的新冠肺炎会诊工作。
去武汉,从接到通知到最后出发不到两个半小时,没有一个人退缩,全都迅速集结。一位已经在本院抗疫一线值班很久的医生,轮到将他换下来休息时,立刻找到王玮说:“主任,如果武汉还需要援助,我随时可以上,我有经验了。”面对这一张张年轻坚定的脸庞,她无法不感动。
本院留下的人也都兢兢业业、有条不紊地为抗击疫情而努力。大家在各自的战线里守护着患者的安宁,相互支持,“这种特殊时刻的团队力量让人感到特别鼓舞,身处在这样一个团结奋进的团队中,作为他们的领头人,我特别自豪!”铿锵的话语里你能听到最大的真诚。
少年强则中国强,医生强则百姓的健康更有保障。在这些年轻人以及前辈的身上,王玮看到了呼吸人的担当。在她看来,呼吸的未来大有可期。
呼吸人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不顾高龄毅然前往武汉。王辰院士在关键医院这一关键之举,即使是在武汉忙得不可开交时,王辰院士对于王玮提出的针对一位危重患者的会诊请求也没有一点推辞,细致地询问细节,悉心地全程指导。康健教授曾担任辽宁省SARS救治专家组组长,将当时所有的救治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且坚持一定要去患者床边一同救治。“他们是我们这次战疫中最坚强有力的后盾,有了这些前辈作为榜样与表率,我们呼吸人必须要把这个担子传承好。”
PCCM规范化建设是呼吸学科发展的根本
王玮表示,做一个呼吸人,首先得有担当,其次得有能力,第三,要相信团队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更是非同凡响。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怎样才能更好地聚拢人才?作为引领我国呼吸学科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以专培、专修、单修相结合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建设应受到重视。PCCM规范化建设是呼吸学科发展的根本,也是呼吸学科发展的基石。唯有建立一支真正专业的人才队伍,才能促进呼吸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次疫情中,也凸显出了PCCM规范化建设的优势。面对新冠肺炎这样的呼吸道传染病,呼吸人熟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环节,可以给出最专业的治疗方案,根据经验预判疾病的进展情况。对于重症患者,呼吸支持技术、呼吸治疗团队、重症救治技巧又是学科必备。正是由于PCCM的专业训练,使呼吸人不仅能够科学有序地救治患者,还能根据疫情进行专业预判,提出科学可行的防控建议。“从学科带头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重视PCCM规范化建设。”因为一直负责PCCM专科医师单修方面的工作,对于学科的发展,王玮也着自己的看法,“对于呼吸专科来说,年轻医生强,则呼吸专科就会强。”
目前,我国抗疫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然而全球确诊病例已超万,海外疫情非常严峻。严防输入已成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前不久,黑龙江绥芬河输入病例增多,成为了一个疫情高危区域。东北三省紧密相连,黑龙江有难,辽宁自然要倾尽全力相助。王玮教授介绍,刚刚从湖北回来的辽宁省移动CT团队,还未完成隔离就已经奔赴绥芬河了。
“我们随时准备启程,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这位呼吸人坚定地说。
由《医师报》主办的“逆行呼吸人”人物系列专访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先声药业支持,将邀请参加新冠肺炎防控的呼吸科专家,就疫情防治中的诊疗方案,临床研究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同时记录他们在抗疫前线最美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