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粮食安全,到底是什么呢?
FAO认为,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是指人类目前的一项基本生活权利,即"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回归到个体上,粮食安全问题本质上应当是确保人人吃饱饭、吃好饭的问题。提到“粮食”二字,吃米饭、吃面食长大的我们脑海中大多会浮现出谷物、薯类等传统粮食作物。毕竟在我国,碳水化合物才是基本食品,动物肉类、鱼类[1]则属于改善生活的蛋白来源。但在全球的很多地方,尤其是食物紧缺、粮食作物供给困难的非洲地区,鱼类一直是当地人的主要(也是基础的)口粮,鱼类的稳定、充足供应对这些地方的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即便是不依赖鱼类作为口粮的世界其他地区,鱼类在人们日常饮食的蛋白质摄入中同样占据了很大比例。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到,世界鱼类利用量和表观消费量(指当年产量加上净进口量)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年到年,全球食用鱼类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3.1%,高于所有其他动物蛋白食物(肉、乳、奶等)每年2.1%的增长率。在我国,年人均消费约48.4公斤水产品,和猪牛羊肉持平,较年增长了72.5%。另外,从蛋白贡献的角度来看,水产品中仅鱼类在全球动物蛋白消费总量中占比就达到17%、在所有蛋白消费总量中约占7%,为全球超过33亿人提供了人均动物蛋白摄入量的20%,且在孟加拉国、柬埔寨、冈比亚、加纳、印度尼西亚、塞拉利昂、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达到50%或以上。这意味着以鱼类为主的水产品已成为我们日常饮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食品营养学研究也表明,鱼类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优质蛋白。由此,本文将在粮食安全大背景下探讨如何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
渔业资源状况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得先一起低头看看,海洋这个大饭碗里还有多少余粮。在《数说渔业FAO专栏》的第一期(戳我)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在年,全球捕捞渔业总产量约万吨,达到历史最高点,其中海洋捕捞渔业贡献了绝大部分产量。但根据FAO对所评估海洋鱼类种群的长期监测显示,海洋渔业资源状况并不乐观:处于生物可持续水平的鱼类种群占比已由年的90%,下降至年的65.8%。这意味着有34.2%的鱼类种群处于过度捕捞,形象来说就是韭菜割太狠了还没来得及长回来。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眼看着海里的鱼越来越少,日常吃鱼似乎越来越难了。但为了能够年年有鱼,长久地吃吃吃下去,人们还是想了很多办法的。渔业资源的监测与管理在捕捞渔业上,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与管理者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