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比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欧洲VS东方曾经的贸易与征服上
TUhjnbcbe - 2023/3/26 20:40:00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埃里克·R·沃尔夫,贾士蘅

欧洲人自来就想象亚洲蕴含无尽宝藏,其探险家与商人远航美洲和非洲,原先都是为了寻找去亚洲的路线。

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细述在东方旅行的奇事异闻。同年维瓦尔第兄弟由热那亚出发,想找一条“向西走”到“印度”的海道。他们后来下落不明,但仍然不断有人想由西面的大洋去亚洲。

哥伦布以为他是乘船去马可·波罗笔下的日本国。威尼斯人乔瓦尼·卡博托(或者称为约翰·卡伯特)以为在高纬度的地区向西航行,可以由北方到达日本国,因为高纬度的地区相对来说要窄小一些。甚至到了年,皮毛商人尼科莱在密歇根湖接触到温尼贝戈印第安人以后,便穿上他随身携带的一件中国长袍,预备谒见中国的大汗。

亚洲诸海“敞大门”

自马可·波罗去东方以后,欧洲人便知道去中国的陆路。14世纪早期,托斯卡纳人佩戈洛蒂在他所著的《贸易实践》一书中,细述如何由亚述(编按:西亚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去中国。年,威尼斯人弗拉·毛罗绘制了一幅地图,指出向东航行可以抵达亚洲。这个说法与托勒密以为印度洋完全为陆地所包围的说法相抵触。

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得到了毛罗地图的副本,葡萄牙水手旋即将这个可能性变成现实。他们沿非洲海岸航行,不仅是为了寻找几内亚的*金,也是为了寻找祭司王约翰——传说中的统治印度群岛某处的神秘君主。年,迪亚士航行绕过好望角,证明托勒密的说法是错误的。

10年以后,葡萄牙人达·伽马绕道好望角,在马林迪(今肯尼亚港口)认识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阿拉伯航海家,之后到达了印度的卡利卡特(编按:中国古籍称为古里,是印度南部第三大城市,据说为中国明代的郑和与葡萄牙的瓦斯科·达·伽马两位东西方航海家共同的登陆地点)。于是,向东去往东方的航线打开了。

当16世纪欧洲的海上商人开始在亚洲扩张贸易的时候,亚洲大陆还掌握在几个庞大而富强的贡赋制国家之手。它们的幅员比欧洲国家大,人口更稠密,生产力往往也更高。然而,亚洲周边的海道却为入侵者敞开。只要入侵者有足够的*事和组织力量,挡开土耳其的海上舰队并深入印度洋的水域,便可扬帆亚洲诸海。

最早完成这项事业的是为葡萄牙国王,也是为自己经商的葡萄牙人。“荷兰东印度公司”旋即跟进,与葡萄牙人在南方诸海争夺控制权。接着到来的是英国人,英王特许的“东印度公司”为控制海道与贸易向先来的葡萄牙人和尼德兰人挑战。在多年的时间里,这几个欧洲国家尚无法深入亚洲国家的疆域。它们在亚洲大陆的沿海地区建立了一些定居点和贸易点,因而活动范围只限于海岸上不稳定的几个立足点。一直到18世纪后期,英国才占领了一个大陆帝国莫卧儿*权,在商业的利润之上,加上了税收的收入。

欧洲人因为有较强的海*力量和商业组织,得以攫取诸海上通道,主宰大洋上的交通。阿拉伯、古吉拉特(编按:今印度最西部的一个邦,接壤巴基斯坦,自古就以商业发达闻名)、马来和中国的商人,在印度洋和中国海的海岸线与岛屿上,经营范围广大和有优厚利润的载运业。欧洲人也逐渐插足这项生意。

可是欧洲人却不能像他们在南北美洲以及通过奴隶贸易在非洲那样,决定性地主宰亚洲的生产与商业。欧洲各贸易群体仍然长期依靠当地统治者的善意,并且不断变换*治盟友。他们互相竞争对海*驻扎点和市场的控制权,但对主要的亚洲国家无法建立绝对的霸权。同时,他们发现自己还需与另一个文化领域的对手斗争。这个文化领域,是在早期的伊斯兰教扩张中创建的亚洲伊斯兰国家。

捷足先登“中东商”

9世纪,由波斯湾出航的海船,开始经东非海岸往返航行,通过在沿岸各岛上建立的商栈,发掘叫“赞吉”的穷乡僻壤。这些伊斯兰商人进口布料、陶器和玻璃,而出口象牙、龙涎香、豹皮、龟壳、*金和奴隶。从9世纪“赞吉”奴隶在伊拉克起义的规模来看,伊斯兰商人由东非获得的奴隶,数目一定很大。早在7世纪甚至更早,中国便设立了阿拉伯人贸易区。阿拉伯商人在东非取得的许多奢侈品,都被转销到中国。

11世纪末叶,印度北部建立了第一批稳固的伊斯兰*体。公元1年以后,拥有许多通往南海的重要港埠的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已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13世纪后期,沿马来海峡的东南亚贸易要冲地区,都已信奉伊斯兰教,其中海峡北面的马六甲,更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区和根据地。到了14世纪初期,除了最南端信奉印度教的维查耶纳伽尔王国以外,印度已在伊斯兰教徒的控制之下。

随着海峡落入伊斯兰教徒之手,诸岛上的港埠和港口公侯国,也相继落入伊斯兰教徒之手。它们在改信伊斯兰教的过程中,面对世袭下来的等级和种姓区分,采取了一种宣扬宗教平等主义的文化模式。同时,伊斯兰教呼吁全球性的贸易关系。

到了16世纪初期,爪哇内陆的统治者也信奉了伊斯兰教。此举或许是为了能控制其农民,因为伊斯兰教已开始在其农民间传布。只有位于贸易路线边缘的巴厘岛,仍然坚持其印度教的信仰。因而,伊斯兰教传播和贸易发展,在亚洲诸海齐头并进。当欧洲人进入这些海域时,他们进入了一个伊斯兰教在其中占支配地位的势力范围。

葡萄牙人到达东非斯瓦希里海岸以后,便与这个在南亚日益扩张中的伊斯兰贸易网络发生了直接的接触。葡萄牙舰队总司令阿尔方索·德·阿尔伯克基很快便明白了这个网络的性质,而在其中确立要冲压力点的位置。

葡萄牙人接二连三地攻占伊斯兰教徒沿亚洲海岸的要塞。其中就有比贾布尔王国境内印度康坎海岸上的果阿;位于波斯湾入口处荒岛上的富裕城市霍尔木兹,它是印度与波斯之间的转载点;还有马六甲,马六甲是一个有5万居民的富有城市,它是与摩鹿加群岛进行香料贸易的商业中心区。

葡萄牙人在年占领果阿,年占领霍尔木兹,年占领马六甲。在占领这些关键性据点以后,他们在由东南非洲的索法拉,到摩鹿加群岛的特尔纳特之间的海岸上,建造了许多葡萄牙的堡垒和商栈。最后,他们又在其他主权国家控制的地区建立定居点,如在科罗曼德尔海岸的圣多美德梅里亚波,在孟加拉的胡格利,在中国海岸的澳门。

此后使葡萄牙人和其他欧洲人可以扩张进入亚洲的工具,是配备枪炮的大帆船。年左右,欧洲造船的人,已经开始合并其传统模型的横帆装置与阿拉伯人的大三角帆。前桅上的横帆利于迎风航行,后桅和主桅上的阿拉伯式大三角帆,使船行驶的速度加快。更进一步的成就是在船上装大炮。14世纪,欧洲和亚洲都已广泛使用大炮,可是15世纪欧洲的制炮工匠在炮的质与量上均已超过亚洲的竞争对手。再者,年以后,欧洲已普遍在上层甲板和船楼上架炮,还在主甲板上装置大炮,在船体上开凿炮眼。

这样的大型帆船,成为配备大炮的威力巨大的帆船,同时充当战舰和商船。海战中最有功劳的,不再是撞击敌舰和登上敌舰的船长,而是知道如何操纵其船只以舷侧炮轰击的海*炮手。年在第乌(编按:位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南端),阿尔伯克基便以这种大型帆船摧毁了埃及奴隶出身的骑兵和古吉拉特的联合舰队,而使葡萄牙人可以扩张进入南海的海上航道。

“完全融入了东方的世界”

葡萄牙人想找的主要是香料,尤其是胡椒。年,里斯本方面提醒当地总督,胡椒是“东印度群岛的特殊物质”。欧洲人索取大量胡椒,是出于对各种香料的必然需求。香料是肉类和鱼类必要的防腐剂,部分是因为漫长的冬天里,欧洲的牛群不能在厩中被饲养,而秋天屠杀的动物,其肉必须被腌制以便储藏。

另一个因素是东方烹饪法影响到欧洲人,使他们认识以往所不熟习的香料。胡椒成为最重要的香料,其次是生姜。葡萄牙在西非交易到的几内亚胡椒,大量供应欧洲,但其利润敌不上由南亚和东南亚进口胡椒的利润。事实上,欧洲的部分地方胡椒逐渐被当成货币使用。它像*金一样耐久和容易分配,有的人要求以胡椒付税。

香料由亚洲卖到欧洲,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典时代。在葡萄牙人闯进来以前,这项贸易的东端操在中国人之手。中国人收集干丁香花苞、豆蔻和豆蔻干皮,将它们运到马六甲。伊斯兰商人再加上锡兰的肉桂皮和印度胡椒,把这些货物从马六甲一齐运到马拉巴尔海岸港埠和古吉拉特。伊斯兰商人常驻东非、阿拉伯和埃及的代理人,在马拉巴尔海港港埠和古吉拉特接收货物,而后又把它们运往红海和波斯湾的港埠。香料由此由陆路运送到东地中海的港埠。

威尼斯商人在亚历山大港和叙利亚海岸以高价购买这些农产品,而后再将它们转卖到欧洲各地。葡萄牙人成功地介入这种贸易,一度以较低的价格供应胡椒而具有支配力。但他们始终未能完全垄断这项贸易。相反,他们决定控制亚洲诸海的运输,让船长们都拿葡萄牙的许可证,并在葡萄牙的要塞付税。因而,“葡萄牙人在这个区域的运输业,只是现存马来到印度尼西亚港埠间贸易网络上的一部分而已”。

年,当葡萄牙人想用兵力在中国扩张其滩头阵地时,为中国海岸的巡逻舰队打得大败。此后,他们使用在澳门的立足点从对中国贸易中分得一杯羹,但是得看中国皇帝的脸色。

因而,葡萄牙人的势力是有限的。葡萄牙人之所以能战胜在*事与*治上不团结的海上诸王和商人殖民地,是因为他们依循一条统一的*治策略:为友人与代理人开启经济机会,而拒绝给敌人机会。他们控制了主要的海上航道,由亚洲的载运业中获利,但始终未能主宰任何亚洲的内陆地带。他们整顿海岸上船只沿途停靠的港口,并利用这些港埠增加它在亚洲各海岸间贸易中的分量。只要他们在印度洋上的控制权不受到挑战,便可因取得胡椒及其他香料而获利。

可是到了17世纪30年代,他们的力量已经显然不足以封锁波斯湾,无法阻止竞争对手将香料通过波斯湾运往其他地区。波斯湾逐渐落入势力日强的土耳其手中。其结果是东方的葡萄牙殖民地开始了解,存活的前景取决于亚洲而非与母国的关系。用葡萄牙学者戈迪尼奥的话来说,他们把自己“完全融入了东方的世界”。

尼德兰人在亚洲

到了年,葡萄牙人开始感觉到尼德兰人的竞争力量。尼德兰人在东印度群岛的运作,最初是由若干个别并且互相竞争的公司进行,但在年,尼德兰的议会发给“荷兰东印度公司”特许状。“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葡萄牙的公司很不一样。葡萄牙国王垄断香料贸易,可是私人也可以投资这项贸易。非垄断商品的私人贸易与香料贸易同时进行,使用亚洲的商人。

相反,“荷兰东印度公司”完全垄断尼德兰的贸易。它有权向当地君王宣战和缔和,修建堡垒和组织当地的管理机构。虽然管理其在尼德兰总公司的是理事会,有17位理事,但在东方代表公司的总督在制订策略和执行紧急决策上,有很大的自由。这个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及早建立对香料的生产与分配完全的支配权。

年,尼德兰人开始攻击葡萄牙人在亚洲的根据地,占领了摩鹿加群岛的蒂多雷岛和安波那岛。“荷兰东印度公司”因为想到这些要塞离亚洲贸易的中心太远,年意欲攻占马六甲。他们在此举中失利,但由万丹的苏丹手中夺得了爪哇雅加达港。他们在此建立其主要的根据地巴达维亚,并于~年抵挡住了爪哇马塔兰王国的侵略。年他们征讨锡兰的葡萄牙人,到年已赢得对锡兰及其肉桂生产的控制。

年他们将葡萄牙人逐出马六甲,年又尽逐前来协助葡萄牙人的西班牙人。他们在征服马六甲以后,便控制了外销稻米到马来半岛的马塔兰王国。年他们战胜了马塔兰王国,年又接着征服爪哇的万丹。由于葡萄牙人已于年将霍尔木兹港给了波斯人,此时他们手中只剩下果阿和澳门。

尼德兰人在南方诸海域最有价值的收获是摩鹿加群岛,它是丁香、豆蔻和豆蔻干皮之乡。安波那岛是丁香的主要产地。班达岛生产豆蔻和豆蔻干皮。这些岛屿正式的统治者是特尔纳特的苏丹。“荷兰东印度公司”答应保护他不受菲律宾群岛上西班牙人的侵扰,而因此由他那取得垄断这些香料的权利。尼德兰人与安波那岛和班达岛上的地方头人签订正式契约,包办香料的转运。

为了确保其控制权,尼德兰人严酷限制竞争。年,他们杀戮班达人或将他们驱逐到巴达维亚。尼德兰人在班达岛上拓殖,分到种植有豆蔻树的广大土地,也有公司的奴隶为他们耕作。公司控制丁香生产的办法,是除了安波那岛与其邻近的几个岛以外,毁坏所有的丁香树林。

而它对特尔纳特的苏丹收入损失的补偿办法,是支付给他公司账簿上所谓的“肃清款项”。由年起,装有舷外铁架的武装小艇,开始周期性地造访未经授权的丁香产区,将无许可的丁香树砍掉。年,公司强迫西塞兰岛上的1.2万名居民移住到安波那岛,以加强劳力的供应,在年最后征服孟加锡以后,尼德兰人终于结束了香料的一切非法交易。

他们还控制了一个港口,它曾经是来自其他地区的那些不满的伊斯兰商人的避难所。

下期待续

1
查看完整版本: 欧洲VS东方曾经的贸易与征服上